工人察看平菇长势
趁鲜采收的平菇
鲜菇洗净,加盐挤出水分,再裹上胡椒粉、鸡蛋清、淀粉做成的“衣服”,下锅炸至金黄酥脆……7月4日,郊区西南舁乡咀子上村红旗大院的后厨,厨师翟永祥动作娴熟。不一会儿,一盘盘香气扑鼻的干炸蘑菇就被端上客人的餐桌。“干炸蘑菇好吃的关键就是蘑菇够鲜,现在咱选用的就是本地种植的平菇。当天采摘、当天配送、当天制作,才保证了咱家干炸蘑菇的好味道。”翟永祥说。
引翟永祥连连夸赞的平菇产自离咀子上村不远的郊区西南舁乡雨下沟村。连日来,雨下沟村2座出菇棚进入平菇盛产期,今年首批成熟的平菇朵朵肥厚且个头匀称,让雨下沟村人高兴不已。雨下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高建亮说:“我们不是头一次种植平菇,前些年村里就盘活闲置厂房尝试种植平菇。今年,我们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出菇的菌棒已增加至1万个。每个菌棒最少能长6茬平菇,最近工人每天能采500多斤平菇。现阶段,我们必须一手抓采收、一手抓销售,才能让平菇种植产业利民富民。”
出菇棚虽由闲置厂房改建而来,但便于精细化管理的设备在里面随处可见。高建亮说,他们根据菌菇生长适宜的条件,在棚里安装了菌菇栽培架、温湿度感应装置、智能喷淋装置,还在靠窗位置设置了通风口,“相比之前简陋的条件,现在的出菇棚更像样儿”。为种出优质的平菇,光“硬件”提升还不够,雨下沟村支村“两委”成员带着新聘用的菌菇管护员到高新区杨家庄乡学习,为头脑“充电”。遇到吃不透、拿不准的问题,他们耐心地向农技员请教、上网查询。啥时候要通风、湿度控制在什么范围、采光如何控制……一段时间下来,大家学到了很多菌菇管护的知识,心中有谱了,干活也不慌了。
5月菌棒上架, 6月中旬头茬平菇就破袋而出。这段时间,出菇棚里的工人清晨5点多就进棚开工,采收、装筐、称重,一刻不闲。工人高书明主要负责采收,细心的他还琢磨出了几句平菇采收顺口溜。“菌盖舒展边缘紧,颜色变浅就能采;采收之前喷遍水,菇体鲜韧不开裂;采收时用利刀割,轻拿轻放防损伤……”高书明一边采收一边念叨着,一筐筐趁鲜采收的平菇在他身旁码放得整整齐齐。
趁鲜采摘的平菇也不会在库房长时间停留,一般两三个小时后就会“各奔东西”——有的被送往雨下沟村周边的农家乐,有的被送往爱心企业的食堂,还有的被送往附近的集贸市场。高建亮说:“趁鲜采收的平菇经不住长时间存放,虽说我们在出菇棚旁边建造了冷库,但积极拓宽销路、趁鲜销售才是平菇生‘金’的关键。平菇大批量成熟之前,俺们就开始跑市场了。俺们拿零星成熟的平菇当样品送给客户试吃,不少客户吃过几次后就和我们签下了订购合同。但平菇进入盛产期,产量持续走高的话也面临着滞销的风险。希望有关部门能给予俺们一定的扶持,俺们也会借助农产品展销会、消费帮扶活动等平台继续拓宽销售渠道,让更多人吃到雨下沟村的蘑菇。”(郭鑫璐)